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失败”的攀登者潘正胜: 留三分之一余地给自己

2023-05-27 11:36:41 来源:浙江融媒体
潘正胜生日许愿双手满是伤口在营地的潘正胜

“生死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擦伤,无需感伤,和解才是放下……回家!”北京时间昨天13时51分,潘正胜在尼泊尔登机前写下了这段话。

再度冲击珠峰的温州籍攀登者潘正胜因为身体原因遗憾止步。身处海拔8200米时做的决定,他后悔过吗?怎么判断下不下撤?回来休整后他还会继续第三次冲顶吗?

昨天,潘正胜回国前在特里布汶国际机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资料图)

8200米时下撤

放下也是与自己和解

潘正胜,温州文成人,鼎丰探险2023珠峰登山队队员。

今年是人类成功登顶珠峰第70年。潘正胜也是特意选择在这个极具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向珠峰发起挑战。

5月17日21点,潘正胜从海拔7950米的C4营地出发准备冲顶。在到达8200米高度时,意外的身体状况出现了,潘正胜不得不作出艰难的决定——下撤。

潘正胜回忆说,因为甲流咳嗽厉害,心脏疼痛,他跪在那里……实在顶不住了。

潘正胜摆了摆手,当时夏尔巴(专业雪山高山向导)以为是示意他等等,后来才明白他要下撤。

“攀登途中患上甲流,身体很累,只能走走停停。后来心脏疼,再后来肝区疼,就地跪着缓了5分钟左右。”潘正胜说,如果继续攀登,身体是可以坚持,但是可能会引发高海拔内脏综合征甚至导致死亡。

最后,潘正胜根据自己多年的登山经验决定下撤。

“生死才是大事,其他的都是擦伤,无需感伤,和解才是放下。无法靠理智解决的问题,只能靠勇气。勇气靠尝试,尝试中要带着理智。决定事情走向的,往往是小小的意外,正是这小小的意外才让事情变得多彩。我们称为偶然性吧。正确接受与判断偶然性和必然性,会让日常生活更加有趣。回家!”北京时间昨天13时51分,潘正胜在登机前写下了这段话。

生死之外皆小事

距离一步之遥也是英雄

在攀登珠峰的名单里看到潘正胜的名字,对于熟悉他的人来说,有惊喜,并不意外。

潘正胜的大学班主任、温州大学副教授熊静说:“大学时期的潘正胜喜欢冒险,创新,做事踏实且为人低调。”

2017年6月8日,潘正胜回到母校温州大学,在温州大学化材学院的毕业欢送晚会上分享过攀登珠峰的经历。这些年,班主任也从潘正胜的微信里关心着他的动态。

“这种情况下,他作出下撤的决定是非常明智的。不要觉得有什么遗憾。”熊静说:“为什么要第二次再去攀登珠峰呢?因为第一次由于天气的原因没有登顶。他在微信里说,除了生死都是小事。我很赞同他这句话。我想和他说的是,学会放下才是对自己的慈悲。有的时候,小小的遗憾也是完美,不完美的完美。”

“他是‘80后’,也40多岁了,身体状况不比30岁的时候了。尽管他一直在锻炼,年龄的因素摆在那儿,身体的原因是无奈的。”熊静说。

“潘正胜决定下撤,我们都觉得很欣慰,不然后果不堪设想。”在师长眼里,成功登顶是王者归来,一步之遥的潘正胜依然是英雄。

坦然接受结果

第三次登峰暂无计划

回到C4营地时,有媒体来采访潘正胜,他分享了自己刚悟出的人生感悟——“无论何事,留三分之一余地给自己!”

为何要留三分之一余地?

“从我们登山的角度看,冲顶成功后下撤,回到安全地带,这才叫完整的一次登山。你去冲顶后,留三分之一余地的体能回到安全地带,一般是这样的分配状态。”潘正胜说,“生活中也一样。我觉得留三分之一余地,是一个比较合理的空间。”

今年中国首次成为珠峰南坡攀登人数最多的国家。近期“有登山者拼劲全力冲上去,结果没力气了,发出求救,乘坐直升机下撤”,这一话题也引发了广泛讨论。潘正胜的“三分之一余地”的经验很值得推广。

5月9日,潘正胜刚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吹了42周岁的生日蜡烛。潘正胜许的生日愿望是:希望家人、队友、自己平平安安。

出发的时候,家人交代他“安全第一,身体第一”。潘正胜做到了。

这几日,有朋友安慰潘正胜:“山在那里,我陪你再去!”

潘正胜很感动,但还是礼貌地拒绝了。

“不想再第三次登了。回国后我先检查身体,按部就班地工作。除了登山外的户外运动,我还会继续,比如越野跑,徒步,等等。”潘正胜说。

人无法决定失败,但人可以决定面对失败的态度。

如今的潘正胜在杭州做电商。也许不久的将来,你会在杭州滨江的跑道上邂逅他。

记得为潘正胜点个赞,也对竭尽全力去奋斗,并坦然接受最终结果的普通人说声“好样的”。

来源:文成县委宣传部(网信办)(新莓汇正能量稿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