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推进智慧物流产业发展 创新物流人才培养理念——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

2023-08-24 16:24:34 来源:物流技术与应用

广告 | 点击查看


(资料图片)

推进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创新物流人才培养理念

——访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

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处于快速发展阶段,面临众多机遇与挑战。作为长期深入研究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资深专家,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强调,无论是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还是产学研发展,都一定要与世界接轨,与产业接轨,与未来发展趋势接轨。

作者:王玉

前言

伴随市场需求的进一步扩大,国家相关政策的出台和实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人工智能、区块链(以下简称“大云物移智区”)等多种新技术的发展,以及新技术与物流产业融合应用的不断深入,我国智慧物流产业正在快速发展。

作为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刘大成先生长期深入研究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努力探索物流人才培养理念创新与实践,通过产学研融合促进中国物流产业向智慧化转型升级。日前,本刊记者对刘大成院长进行了专访,请他重点分享了对产业发展的观察和思考,以及在推动产业发展和物流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探索与实践。

INTERVIEW

刘大成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副院长

记者:与传统物流产业相比,智慧物流产业有哪些特征?

刘大成:相较于传统物流,智慧物流产业最明显的特点是资源要素配置优化的不断延伸,主要体现在四个不同层次:

第一层次是功能内的资源要素配置优化,这也是智慧物流最早的特征。以往的学术论文和企业实践绝大多数集中在此层次,如沃尔玛的配送中心使用了交叉码头(Cross Docking),配送路径采用送奶线路(Milk Road)等,旅行商问题、装箱问题、多级库存优化等等优化方法不一而足,主要在单一功能内进行各种资源配置优化。以运输为例,当产业结构无法满足两地间“重去重回”,就需要扩展成多地的“结点成网”以分担运输和仓配成本,网络货运、无车承运的出现扩展了结点成网的能力,可通过运输网络优化对物流资源进行高效配置。

第二层次是功能间的资源要素配置优化,“大云物移智区”等新技术的出现,使得企业能够更精准地把握客户需求,从而对不同功能之间的资源要素进行有效配置,主要表现为“以储代运”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和“以运分储”低成本突破外部约束。在“以储代运”方面,例如亚马逊于2002年成立全球第一家云计算服务公司——AWS(亚马逊网络服务),通过大数据、云计算实现对客户需求的精准把握,提前将客户需要的商品放到距离客户最近的仓库,以此替代客户下单后再进行长途运输的传统方式,从而实现许多大都市中客户下单后1小时即可送达。京东推行的供应链一体化,也就是“云仓”概念,以及“双11”来临前电商平台的前置仓布局,均是如此。在“以运分储”方面,例如我们团队曾结合北京铁路局管内具有较大闲置运能的邯长线和山西长治市的产业形态,对邯长线管内末端4个位于长治的铁路货场进行改造升级,利用闲置运能实现煤炭、铁矿石的存储。

第三层次是供应链上下游之间的要素资源配置优化。我们可以看到,随着物流数字化转型发展,可实现供需精准匹配,减少不必要的运输、采购,共仓共配、共享货柜以及联合运输等,都是供应链上下游的资源要素配置优化。

第四个层次是平行产业链或并行供应链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如果同时观测两条甚至更多并行的供应链,就有可能发现其中存在相对空闲的时间、空闲的资源,而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空闲的设备资源、装备资源、数据资源和人力资源等企业资源,更有可能通过增量的投入来实现“无本万利”式的资源共享。例如,中国邮政的网络已铺到千家万户,“四通一达”在春节期间就可以利用邮政闲置网络来进行配送,即时物流里面的“众筹”模式,都是并行供应链之间的资源配置优化。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的四个层次

记者:近年来,中国智慧物流发展取得了哪些重要突破?

刘大成:中国智慧物流发展近年取得了三大重点突破。

一是从信息化向网络化和数字化的跃升与突破。信息化实现设备与人的数字互联,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流程驱动;网络化实现人与人的数字互联,解决了物理的障碍,综合实现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数字化是在信息化和网络化基础上实现了设备与设备的数字互联,即将设备与人、人与人、人与设备和设备与环境之间完全形成了数字互联。

二是从流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突破,这也是数字化的本质。在智慧物流中,流程驱动被封装成为软件,每一个底层设备之间都能够通过工业4.0赛博物理系统(CPS)进行连接,数据开始形成了真正的驱动,进而向全面面向消费者的供需精准匹配转变。

三是在“大云物移智区”等新技术支持下,物流从感知、传输、决策到执行都得到有力提升:感知从被动感知转向主动感知,从单点感知转向多点融合感知,感知成本急剧下降;基于网络化的传输更敏捷、更精准、更高效和低成本;决策趋向智能化,尤其是在越来越多的非有机智慧(人脑为有机智慧),如算力、算法、数据的支持下,决策更智能、更精准、更高效;执行也变得更高效、快速、低成本,越来越多的无人仓、无人车、无人机的应用,让物流的执行效率和准确度越来越高,成本越来越低。

记者:目前,中国智慧物流产业的整体发展情况如何?主要影响因素有哪些?

刘大成: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整体持续向好。长期以来,中国物流产业发展“聚焦于点,忽视系统”,发展基础较差。但在一系列积极因素影响下,近年来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得到快速发展。

第一,真正带动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的是中国电商的迅猛崛起。在以前的中国物流业市场中,快递物流业务占比不足1%,近十多年来中国电商平台快速增长,电商物流业务量的70%由快递物流支持,快递物流在物流市场中的占比大幅提升,目前占比约为10%。旺盛的市场需求、激烈的市场竞争、更快的响应时效要求,极大地推动了电商物流和快递物流智慧化发展。

第二,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市场竞争加剧,人口红利消退,企业在竞争中越来越倾向于采用技术手段来降低成本,提高响应速度,提升服务水平。一方面,这促进了物流软件的新发展,在企业降本增效、顶层管理要求不断提升下,TMS(运输管理系统)和WMS(仓储管理系统)等物流管理软件逐步普及应用;另一方面,自动化立体库、移动机器人、无人机等智能物流装备得以加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第三,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智慧物流产业发展。例如,数字经济带动了无车承运和网络货运的发展,满帮、G7、路歌等相关企业快速壮大并成功上市。再比如,伴随数字经济和数字产业发展,产生了很多隐藏在平台背后的优化引擎算法企业,他们通过算法优化来赋能智慧物流发展,支撑企业降本增效;与此同时,共享经济、即时物流等创新模式开始涌现。

智慧物流与供应链体系中的感知、传输、决策和执行四个阶段

记者:在您看来,当前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正在面临哪些机遇与挑战?

刘大成:当前中国智慧物流产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众多。尤其是国家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物流业直接链接生产和消费,因此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一定会得到国家政策的大力支持。

长期以来,中国物流追求的是单点环节优化,在单点环节的物流成本和效率都表现极佳,但是在通过物流系统优化带来物流效率提升和成本降低方面,无论是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是和发展中国家相比,都具有非常大的改善空间。

适合中国物流企业需求的装备技术,正得到快速发展。例如,无人机技术不断创新并得到广泛应用,顺丰无人机助力四川雅江县菌农运输松茸,助力农产品出山,不仅帮助当地住民提升了劳作效率,还可以确保原产地产品能高时效、高品质地运送到消费者餐桌上;美团前不久也推出了专注于城市低空物流配送场景的第四代多旋翼机型。无人机不仅仅是突破了地面可能存在的障碍,更重要的是在与无人仓、无人车的无缝衔接上低价高效地满足了需求/供给之间时空匹配中差异所必须存在的时空缓冲需要。

顺丰无人机 助力松茸采摘

以铁路为主导的多式联运也将得到发展。伴随中国制造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武汉、长沙、郑州、西安、重庆、成都等城市借势发展,铁路货运迎来新机遇。以标准集装箱及其运载/转载体系为代表的第一代多式联运已经在全球实施近70年,但在中国却远不成功。我在2016年开始研究并提出“第二代多式联运”体系和替代传统标准集装箱的“百搭箱”核心盛具/载具,目标是打造可以“门到门”的海铁公空多式联运体系,大规模提升多式联运市场占比,从大的体系上实现全系统架构的变革与资源配置优化。目前这一理念已经得到了初步推广,未来在政府、铁路以及产业界的共同努力下有望普及发展。

随着人们对食品安全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我国冷链物流市场规模也将持续增长。发达国家的冷链行业起步较早并发展成熟,而目前中国冷链发展仍属起步阶段,且大多集中在生鲜、药品等高附加值的品类上。未来随着农产品、预制菜等相关产业发展,冷链物流行业未来一定会呈现高速增长,也必然会带动装备技术和服务模式的创新。

除快递物流企业外,大多数物流企业在物流智慧化转型方面也具有非常大的潜力,这种潜力集中体现在数据平台支持和资源要素配置优化支持。

当然,中国智慧物流产业的发展也必将面临一定挑战。例如,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变革中,在数据支撑等关键技术方面面临来自国际的“卡脖子”威胁,特别是在AI算力芯片方面,目前国际企业可以应用英伟达A100、H100等AI顶级规格芯片,而中国只能使用性能相对较低的A800、H800,这种算力差距未来可能会逐步扩大并形成马太效应,给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阻碍。

记者: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对物流人才培养提出了哪些新要求?您对中国高校物流人才培养和产学研发展方面有哪些相关建议?

刘大成:我认为,智慧物流时代的物流人才培养分为四个层面。

一是领导层面培训。智慧物流是一个顶层资源配置优化需求远高于节点资源配置优化需求的产业,相关的企业领导、行业领导以及政府领导都应该接受专业培训。2022年末至今,我一直在为部分央企国企和大型民营企业进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贯,同时也进行了大量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和全球产业链供应链转型的理念推广。因此,建议有条件的高校重视起对领导层面的专业培训,以提升领导层面对于智慧物流认识和接受程度。

二是技术人才的顶层优化思维。一定要重视软件架构师等专业技术人才的顶层优化思维培养。许多高校都十分重视技术人才在执行操作层面的培养,而忽视了顶层优化层面的培养,这也是造成物流单点优化能力强、系统优化能力弱的原因之一。

三是装备人才的需求思维。目前,以往的产业需求及高校教育多是以生产导向思维对机电、机器人等装备人才进行培养,而会忽视目前更应该推出的客户需求思维,导致研发或生产出来的装备可能不符合市场需求,因此一定重视培养装备人才的客户需求思维。

四是操作人才的应用培养。这需要依靠广大职业学院和企业岗位培训,以实现采购、运输、仓储、配送、包装装备、计划调度等各个层面的专业操作人才培养。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高校物流人才培养,还是产学研发展,都一定要与世界接轨,与产业接轨,与未来发展趋势接轨。

关于“与世界接轨”,当前欧美国家对操作人才需求非常强劲,我国职业学校完全有能力实现强力供给,但是目前中国的操作人才与欧美等国家的需求衔接并不紧密。

关于“与产业接轨”,目前大多数职业学院培养的人才都不大符合企业真实需求,我从1999年开始任职苏州工业园职业技术学院的董事,该校的教育与苏州工业园的企业需求紧密衔接,也与园区企业联合培养,使得该院校毕业生需求非常强劲。然而,国内有太多的职业院校变成了“万金油”,其实中国产业结构的特点并不需要如此多的专业重叠的同类综合院校,越是专业的院校才越有特色,越有发展前途。

关于“与未来发展趋势接轨”,信息化、网络化和数字化趋势不可逆转,任何一个专业如果不了解未来算力、算法、数据和范式,学生的学后教育就很难持久,高校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方法,使他们能够在工作中持续提升自己的才能。

此外,要想更好更快地推动中国智慧物流产业发展,国家也要高度重视理论研究,当然纯粹创新的理论研究并不需要在教育结构里大面积推广,而是国家有选择或者是市场有选择地对部分创新理论研究者给予重大支持,积极推进理论创新,真正为世界文明发展做出贡献。中国的产业发展更多需要国际先进技术的应用、跟踪、消化、集成,除少数创新理论研究之外的支持下,中国高校一定要能快速跟踪、消化技术,并能够把相关技术快速应用到产业中去。在人才培养方面,我们既需要重视通识教育,例如小学、初中、高中就应该进行通识教育,也要重视专业教育,普通大学阶段就应该重视专业教育。我个人不赞成所有高校都定位在“大而全”、“小而全”,专业重复,这对教育发展极其不利,也对中国产业发展不利。我赞成目前可能排名靠后的多数高校能办成各具鲜明区域特色和行业特色的专业高校,快速成为行业头部高校,也赞成目前可能排名靠后的部分普通高校转成职业高校,与产业真实衔接,真正培养起适应中国产业结构和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广大人才。

编辑、排版:罗丹

本文源自

本文版权归《物流技术与应用》所有,欢迎文末分享、点赞、在看!转载请联系后台。

广告宣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