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到暑假
又到孩子们开心撒野的时候
除了跟随父母旅游外
(相关资料图)
孩子们最喜欢玩的项目就是玩水
但玩水时最容易出现的安全隐患就是溺水
特别是在水库、河边、池塘等地方“野游”时
作为父母,我们很担心
但也没法完全阻止
因为爱玩水是孩子们的天性
有数据显示
每年7—8月是溺水事故的高发期
想要玩的开心又安全
那学习一些必要的自救措施
就相当重要了
小编总结了一些救人、自救的小知识
我们一起学起来
↓↓↓
游泳池、水库、水坑、池塘、河流、溪边、海边等场所。
错,看似平静的水面下可能隐藏着致命危险
暗流是隐形杀手,一旦卷入暗流,可能瞬间会被冲到几十米外,增加救援难度。
很多看似不太深的水域可能会覆盖着厚厚一层淤泥,一旦踩入就会像陷入沼泽一样,越陷越深。
当水流遇到低洼地形,很容易形成吃人的旋涡。
水性再好的人,遇到水草也难以脱身。
水底的礁石等尖锐杂物会在不经意间刺破身体,水里的细菌等微生物通过伤口进入身体,容易造成感染。
野外的地形复杂,如果不熟悉,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野外的地形复杂,如果不熟悉,很容易出现安全问题。
首先我们要先学会鉴别溺水者
1、溺水者不一定会像在电视上看到的那样手脚挥舞,大声呼救,反而会相对安静。因为溺水者的嘴会没入水中再浮出水面,没有时间呼救。
2、溺水者手臂可能前伸或向下压,像在爬梯子或是踩水。
3、溺水者在水中是直立的,挣扎20-60秒之后下沉。
4、溺水者眼神呆滞,无法专注或闭上眼睛。
5、溺水者的头可能前倾,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上。
6、溺水者看起来不像溺水,只是在发呆。
7、游泳的时候会发出很多声音,一旦安静无声要警醒。
如果发现在水中的人符合以上任何一点,一定要大声询问,若没有得到回应,要立即采取合理的救援措施。
1、施救者要先考虑自身水性、是否具备专业的救助知识等救援条件,在保证自己的安全下,再开展施救。
2、如果施救者不具备救援条件,那应该大声呼救,并拨打110、120报警,寻求专业救助。
3、在保证自身安全的前提下,利用身边的物品制作简易的救生器材,帮助溺水者上岸。比如,可将身边的竹竿或衣服绑成绳子伸过去给溺水者,或者是将泡沫块、救生圈、密封的塑料瓶等漂浮物抛给溺水者,等待救援。
需遵循4个顺序
1、开放气道:上岸后立即检查是否有呼吸与心跳,清除口中的淤泥与杂草;
2、人工通气:如果没有呼吸与心跳,先进行5次的口对口人工呼吸;
3、胸外按压:进行胸外按压30次,之后按照人工呼吸2次、胸外按压30次的比例循环;
4、早期除颤:尽快连接AED依照提示操作。
●如果有呼吸心跳,让溺水者侧身,便于呕吐,及时清除呕吐物。
●最后,一定要及时送医救治。
1、保持冷静;
2、要保持体力,不要在水中胡乱扑腾;
3、如果附近有人,可以大声呼救;
4、救援人员展开营救时,一定要冷静;
5、只要是有浮力的塑料瓶都是溺水者生命救援神器;
6、在四周无人的情况下,需要展开自救,可参考下面这个视频。
仅作安全科普,视频来源:“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抖音账号,“亲爱的国民表哥”抖音账号
溺水常识学起来
安全隐患要注意
开开心心去游泳
安安全全回家来
祝同学们暑假快乐!!
策划:李洁
编辑:杨春萍
综合自:校园安全云服务、澎湃新闻、“河南省应急管理厅”抖音账号,“亲爱的国民表哥”抖音账号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