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当极端高温成为新常态,城市会是人类的“庇护所”吗?|世界球精选

2023-05-26 18:48:22 来源:城市数据

今年夏天,酷暑难耐。此时此刻,全球各地经历着持续的极端高温天气,给工作和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如今,全世界有5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中,为了应对高温天气,人们可谓使出了浑身解数。而在现代城市中,空调是我们降温最直接有效的方法,但是开空调也会造成温室气体排放和能源消耗,并非长久之计。

极端高温会给城市带来什么影响?作为长期生活在城市中的居民,你是否想过,如果极端高温成为未来常态,我们要怎么适应?从建筑、基础设施到绿化、社会福祉,我们是否能建设一个更有韧性的城市系统,让城市成为极端气候的“庇护所”?


(资料图片)

今年夏天究竟有多热?

今年夏天,中国各地都经历着高温的考验,多个城市创下持续两个月高温的记录。据新华社报道,截 止 至8月15日,此次高温事件已持续64天,为1961年以来持续时间最长。 8月17日,中国中央气象台连续第6天发布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

根据上海中心气象台的数据,上海今年在7月10日就全年首个40°C, 并发布了历年最早的高温红色预警, 上次最早的40°C还是在1934年7月12日。截止至8月17日,上海今年经历了五天40°C以上的高温,创下历史以来天数最长纪录。

连以往常年“气候如秋”的英国也难逃热浪袭击。七月开始,世界气象组织首次预测英国气温将达40°C,并发布了该国史上第一个异常高温红色警告。不止英国,热浪还席卷了整个西欧,包括葡萄牙、西班牙和法国等。其中,葡萄牙的气温一度高达46°C左右。而法国96个省中有15个为“红色”警报区域,51个为“橙色”警报区域,气温上升到40°C以上。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极端高温开始变得更频繁和强烈,影响着全球大部分地区。IPCC的报告称,极端气候威胁着数百万人的食物和饮水安全,尤其是在非洲、亚洲、中美洲和南美洲、小岛屿和北极地区。 世界气象组织表示,世界各地超过40°C甚至50°C的温度正越来越常见,对人类健康和福祉构成了重大威胁。

热浪袭来,考验城市正常运行

极端高温正在考验城市的正常运行,由于城市热岛效应等因素,城市受高温热浪带来的影响更为显著。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大量的人工发热、建筑物和道路等高虚热体及绿地减少等因素,造成城市“高温化”。

深色建筑物和道路更容易吸收阳光和热量,因此,城市温度往往比周边农村要高几度。此外,各类城市活动会产生大量的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粉尘,这些物质大量吸收热辐射并引起进一步大气升温,是造成温室效应的“罪魁祸首”。

热浪对城市居民生活的直接影响体现在供电紧张。有能源大省之称的四川,随着高温持续天数越来越长,已于21日启动突发事件能源供应保障以及应急响应。四川拥有全球第二大水力发电站白鹤滩水电站, 水电占全省电力结构的70%, 受高温天气影响,出现丰水期缺水异常现象,发电量大幅下降。而炎热的天气加剧了用电需求,导致供电系统超负荷,政府只能采取限时限电、企业“让电于民”等措施。

高温也会破坏交通网络的基础设施,增加维护成本和建设难度。在高温下,铁路轨道会发生变形,造成安全隐患,今年整个欧洲就有数百个火车班次因铁轨变形而取消。而铺设在公路上的沥青在高温下也会软化和变形,今年七月英国伦敦卢顿机场就曾因温度升高关闭跑道,影响了航班的正常运行。

而更重要的是,高温会对城市居民健康造成危害。热射病是在人体体温讯息上升但又无法降温时发生的症状,如果不及时发现就会造成死亡。一旦温度超过40摄氏度,普通人也会因过度运动而危及生命。强烈的阳光让城市空气污染水平变高,带来窒息感,威胁着患有呼吸道疾病等潜在健康问题的居民。除了以上提到的这些,热浪还会导致火灾发生几率变高,长期干旱影响粮食供给等诸多问题。

适应高温的超韧性未来城市系统

即便各国都采取了一定程度的解决措施和应对方案,但仍有科学家预言, 在未来十年,极端天气频发的现象非但不能逆转,还会更加严重。 英国气象局科学家 Nikos Christidis 曾警告,气候变化带来的风险正在迅速增加,极端天气事件“正变得越来越普遍,到本世纪末,它们将不再是极端事件”。如果极端高温常态化,城市将不得不“学会适应”未来愈发频繁的酷热天气。

大树底下好乘凉,城市绿化是应对高温的有效方式。树荫遮蔽能防止道路过热,树叶则反射太阳光,而树木本身的“排汗功能”(即蒸散作用),在帮助树降温的同时还能冷却周围的环境。哥伦比亚第二大城市 麦德林的绿色走廊项目 ,通过打造郁郁葱葱的自行车道和人行道网络,该地区的气温已下降了3摄氏度,他们的目标是在2030年前把温度降低5摄氏度。

作为城市中最直观的人文景观, 建筑设计 在城市降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设计师们从各个方面入手,把热浪拒之门外。比如,在建筑外部涂上白色涂料反射建筑热量,能减少使用额外冷却设备的几率,UNStudio开发的 Coolest White 涂料,具有较高的太阳总反射率(TSR),使环境更加凉爽,如今类似的方法也被用在路面上。

Heatherwick Studio 将生物基零污染材料制成厚绝缘材料,加上玻璃和绿植屋顶,帮助室内降温。在设计房屋时,保持建筑内自然空气的流动是重要原则,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研究主任 V. Kelly Turner 表示,环境问题需要成为房地产开发商的首要问题,政府应该像要求供暖系统那样制定相关法规。

每年夏天,不少人喜欢前往地铁口、商场、图书馆等公共场所“蹭”空调,但大量人群扎堆难免会造成不便和安全隐患,城市中是否能提供更合适的 公共空间 ,为居民提供抵挡热浪的“庇护所”?

巴塞罗那在城市中打造 气候避难所网络 ,为居民散热解渴。这些公共空间会把温度保持在26摄氏度,并提供休息区和水源,包括一些当地的学校、户外公园都被改造成气候避难所,这样的措施正在启发更多的城市。

我们的城市还应发展更强大的 社会支持体系 ,以便向更容易受到高温影响的人,尤是老年人、户外工人等提供帮助和建议。除了采取措施防止过热外,打造综合高温风险管理战略同样重要,从国家和地方各级的公共和私营部门层面共同解决问题,比如迈阿密、凤凰城和雅典就任命了首席高温官员来协调解决行动。

巴黎政府还推出了一款名为 Extrema 的手机应用,利用实时卫星数据、模型和城市特定数据,监测所有地区的热舒适度,帮助用户找到最近的凉爽空间、免费饮用水点,或规划最佳路线减轻炎热带来的不适感。

而应用于城市雨洪管理的 “海绵城市” 概念,也能对应对极端高温产生作用。柏林正在朝着“海绵城市”的目标前进,利用绿色空间和透水路面,对抗城市热岛效应,同时增强抗洪能力。目前柏林正在城市中引入更多树木、湿地、荫凉人行道、耐热路面、浅色建筑以及植物屋顶。

可惜的是,并不是所有城市都采取了应对方案,2021年,CDP在一项针对全球812座城市的调查中发现, 有43%的城市没有制定应对极端气候的方案, 主要原因在于预算成本的限制。

同时,科学家们已经在担心,发生极端天气的增加速度可能比预期的要快,甚至超出人类的适应性行动。 英国东英吉利大学气候变化学教授科Corinne Le Quéré 在新华社的采访中表示,气候变化导致全球极端高温天气增多,其变化速度比人类社会的适应性行动还要快。

即便如此,比起坐视不理,如果我们现在就开始对城市系统进行改革,让城市在面临极端气候时能快速响应,减少对城市运作的影响,我们才能在那一天真正来临时更从容地面对。

本文来源: yehyehyeh创新社

城市更新大数据推荐发布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