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薛强「数字100数据研究院」
如今,关于中国人口老龄化与养老的话题越来越受到关注。
(资料图片)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14.9%,我国已步入中度老龄化社会,并成为全球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同时,根据国家卫健委于2022年9月发布的预测数据,2035年左右,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届时中国将迈向重度老龄化阶段。
1970年,62岁的法国作家西蒙娜·德·波伏娃在《论老年》一书中写道,“没有什么比老年更确定会到来,但也没有什么比老年让我们更没准备”。
其实,与老龄化趋势相对应的,是养老金体系压力的增大和居民财富管理需求的增加,而以个人为主导的养老第三支柱的地位也逐渐凸显。2022年,我国个人养老金制度落地,银行、保险等金融机构不断围绕个人养老金来打造财富管理体系,并为养老金融客户提供局部可闭环、可循环的业务。
那么,百姓对未来养老都有哪些准备?对养老理财的理解是怎样的?有哪些期待?为此,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联合《金融博览·财富》杂志对全国6000位受访者进行了在线调查。
7成多受访者支持个人养老金制度
对于养老理财规划的安排是否能满足自己的养老需求,调查数据显示,47%的受访者表示“能”(47%),但表示“不确定”(29%)、“不能”(17%)和“尚无养老理财规划”(8%)的受访者占比也合计超过了一半。可见,我国养老理财的形势也是比较严峻的。
在养老上,高层也意识到养老资金规划的问题,2.8亿银发一族亟待“第三支柱”利好政策的托举。为此,个人养老金制度顺势而出并在去年正式落地。个人养老金的缴费将全部归集到个人账户,参加人可用个人养老金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并承担相应的风险。
对于国家大力支持的个人养老金制度,73%的受访者选择了“支持,已参与”或“支持,计划参与”。同时,22%的受访者选择了“观望中”,选择“不好判断”和“不支持”的人仅分别占3%和2%(见图1)。
超过8成的受访者偏好“居家养老”“养老社区”和“旅居养老”
目前,我国养老模式为“973格局”(居家养老90%、社区养老7%、机构养老3%),不过,调查数据显示,百姓未来偏好的养老方式正在改变,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抛弃居家养老的传统方式,开始拥抱养老社区或者旅居养老。
关于未来偏好的养老方式,43%的受访者选择了“居家养老”,而选择“养老社区”和“旅居养老”的受访者占比均达到了20%。另外,有13%的人愿意“归隐山林”,选择了“乡村田园养老”,仅有4%的人选择“养老院”。
更进一步分析,对于养老生活的品质,人们则有了更高的要求。当被问到“对养老生活的品质要求”时,呼声最高的是“与目前的生活品质保持一致”(57%),然后是“高于目前的生活品质,但不超过目前日常消费水平的20%”(31%),还有4%的受访者则认为应该“超过目前日常消费水平的20%”,选择“低于目前生活品质”的人仅占8%。
谈到退休后的生活品质,其实与养老金的替代率有很大关系。目前,国际公认的、较为合适的养老金替代率为70%-85%的水平。也就是说,我们退休后,每年即使不工作,收入也能达到退休前年薪的70%-85%,这样才能维持一个比较安逸的退休生活水平。
不过,到底存够多少钱才能让退休生活水平不下降,甚至是实现养老自由?每个人心中的答案差异巨大。调查数据显示,43%的受访者期望为养老准备的资金总额为100万-300万元,认为需要准备300万-500万元的占22%,而认为需要准备500万元以上的占7%,而认为用不了100万元的也占到了28%。
养老理财“稳”字当头,百姓追求本金安全
对于养老理财规划的目的,受访者选择最多的原因是“为了退休后保证生活水平做储备”(64%),然后才是“为了抵御外部风险(如疫情、疾病等)”(52%)和“为了退休后能给子女减轻负担”(51%),而资产配置需求和传承方面的需求则相对较弱(见图2)。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启动实施,养老金融产品快速扩容。以个人养老金为例,目前已有保险类、理财类、基金类、储蓄类产品共600余款。
当被问到养老理财产品在收益性和安全性方面应具备的特征时,38%的受访者选择了“确保本金安全是第一位的,可适度降低收益预期”,33%的人则认为“在部分降低本金安全性的情况下,收益性追上通货膨胀”,而“接受本金损失、追求收益大大超过通货膨胀”的人群仅占12%。
而对于养老理财产品可承受的风险,百姓还是以“稳”字当头。大多数人选择了“可以阶段性承受5%以内的亏损”(46%),而能够承受5%-10%的阶段性亏损的人群则为30%。还有18%的受访者认为“任何时候不能出现亏损”。
另外,在提供养老理财服务的金融机构中,银行是百姓心中最信赖的机构(77%),而保险机构的信赖度也提升至第二位(49%)。对比来看,选择基金、信托、券商的人相对较少,占比分别为32%、22%和20%。
养老理财配置逐步年轻化,但存在期限错配
伴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养老金配置的需求不断增长,养老保障体系中第二、第三支柱加快建设,养老金融服务的市场发展空间加速扩展,不少年轻人也早早入局养老市场,为养老做打算。
调查数据显示,40%的受访者认为应该在30-40岁时开始配置养老理财产品,进行养老储备。37%的人则选择了40-50岁开始准备。值得注意的是,有11%的人认为20多岁就应该开始进行养老储备了。
不过,与养老金配置需求年轻化与“超前”相比,受访者对于养老理财产品的投资期限却存在一定的错配。选择“灵活存取”的人占比高达30%,选择5-10年占到了28%,而选择1-3年和3-5年这样相对较短期限的受访者也分别占比20%和24%。事实上,养老理财产品更应该针对“长寿风险”,着眼于保障退休后的生活,因此,应当视作一个长线投资,需要有10年乃至20年的规划。
养老理财产品选择丰富,各有优势
随着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银行、保险、基金等纷纷跑步入场,养老金融产品快速扩容,多点开花。
调查数据显示,目前63%的受访者计划配置养老储蓄和理财,50%的人计划配置商业养老保险,44%的人计划配置一点与养老相关的基金。此外,还有部分受访者计划配置信托(22%)和养老地产(16%)等其他养老理财产品。
当问及受访者“配置养老理财产品所考虑的因素”时,调查数据显示,选择最多的是“安全”(55%),然后是“灵活性(可随时取用)”(43%)、“风险适当”(39%)和“有政策支持(如税收抵扣、优惠等)”(38%)(见图3)。
其实,除了养老理财产品本身,受访者还希望金融机构能提供一些便利性的养老服务,排在第一位的是“医疗资源(如医院绿色通道)”(52%),然后是“健康管理资源(如护理)”(43%)和“养老生活规划”(43%)。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受访者选择了“投资建议和财务规划”(33%)和“养老院或养老地产信息”(31%)(见图4)。
总的来看,养老涉及每个人和每个家庭,为了实现“老有所养”的目标,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如国家的大力支持、相关机构的全力配合以及个人的提前规划。值得欣喜的是,随着2022年个人养老金制度的落地,被各界给予厚望的养老第三支柱将不断发力,并带给百姓未来养老生活更多的底气。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