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缂丝的来源你知道吗?手工缂丝的历史发展与艺术特点

2021-04-21 08:23:22 来源:江南一品文玩

缂丝作为中国传统的手工艺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内涵,自古以来缂丝都被认为是丝织品中最高贵的品种,多为皇家收藏。本文将通过“缂丝的辨名”、“缂丝的来源”与“传世的精品”这三个部分带大家领略缂丝的珍贵。

2006年,故宫博物院牵手苏州缂丝大家,历经数年艰辛,用丝线、金线、银线以及孔雀羽成功再现了明万历皇帝定陵中那件华丽“衮服”龙袍的昔日真容,引起无数国人惊叹。而在2016年4月的国际青年“明日之星”沙龙上,青年设计师同样凭借“KE”系列创意缂丝面料惊艳了会场,令策展人也感叹中国人在丝绸面料使用方面的不可思议。在政府、学校、学者以及设计师等各界力量的共同关注和努力下,缂丝,这一古老的丝织手工艺不仅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焕发出新的光彩。

有实物可考证的缂丝历史要从汉魏之际算起,因缂丝织物制作工艺繁复耗时,唐宋时主要用于装饰品,大多是用于将字画原样织出。到了明清时,缂丝多用于昂贵服饰的制作之中,其中以“龙袍”最甚,其所用材料除了生丝和熟丝线外,还包括金银线和孔雀羽毛。当时能完成这样高难度技艺的,便是代表着全国最高水的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

1、 通经断纬成“缂丝”

“缂丝”这一名称,从古代至今主要经历了剋丝、刻丝(宋代)克丝、缂丝(明代清代)缂丝(现代)3个时期。这几种称谓读音没有区别,在字义上有一定区别。“剋”有“胜,杀”之义,结合古人经天纬地之说和“经线为尊,纬线为贱”的经线显花思想,“剋丝”,取缂丝作品一反常规,通经断纬、纬线显花技术之义;“刻丝”则从缂丝作品的外观特征考虑,寓意缂丝作品“承空视之如雕镂之象”;“克丝”之说有观点认为属于假借,在资本主义萌芽的明朝时期,追求吉兆和便利简洁的商人偏向于使用“克丝”代替“剋丝”,一则为了简化,二则避免了“剋”的不吉;而“缂丝” 则符合中国古代字书《玉篇》对“缂”的解释,“缂,紩也,织纬也”,从明清沿用至今。

尽管文人盛赞“缂丝”为“雕刻了的丝绸”,但缂丝制品并非是用刻刀在丝织品上雕刻图案,而是用生蚕丝作经线,彩色熟丝线作纬线,采用“通经断纬”这一核心技法,织成织物。缂丝作品织制时先布好整面经线,纬线按照预先设计并描绘的图案用多把小梭子分别挖织,它不是简单横穿,而是要交替使用各种工具和不同织法,根据纹样的轮廓或画面色彩的变化,不断换梭,最终让纬线在经线上织就各种花纹。由于缂丝采用局部回纬织制,因而会在织物上花纹与素地、色与色之间的交界处呈现很多互不相连的断痕,似刀镂刻状,将织物悬空背光观察,也可看到小孔和断痕。古代缂丝作品,往往结构严谨、技艺精湛,缂丝名家的大幅缂丝画更是品味典雅、富丽堂皇、身价赛过黄金,有“一寸缂丝一寸金”之美誉。传统的缂丝工艺流程一般有16道工序:落经线、牵经线、套筘、弯结、嵌后轴经、托经面、嵌前轴经、捎经面、挑交、打翻头、箸踏脚棒、扪经面、画样、配色线、摇线、修毛头。缂丝的织造技法主要为:结、掼、勾、戗、绕、盘梭、子母经、压样梭、压帘梭、芦菲片、笃门闩、削梭、木梳戗、包心戗、凤尾戗等,其中结、掼、勾、戗为基本技法。缂丝晕色方法主要有三蓝缂法(在浅色地上用深蓝、品蓝、月白三色退晕,戗缂成各种花纹图案)、水墨缂法(在浅色地上用黑色、深灰、浅灰三晕色戗缂法织制花纹)、三色金缂法(在深色地上运用赤圆金、淡圆金和银色3种捻金银线,使缂丝作品有花纹闪亮的效果),在缂织禽类或者家畜图样常用的缂丝毛(即用丝线缂织地纹、用毛线缂织花纹的织品,其花纹具有毛绒凸起的装饰效果,使物象质感逼真,形象更为突出)和清代出现的缂绣混色法。

2 、曾比丹青翰墨,而今渺落人间

曾经显示王朝奢华和体面的缂丝业,自清末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市场的冲击。虽然在太天国定都南京时期,专设官员主管织造缂丝锦缎事,一度提高了对手工艺人和工艺美术的重视,鼓励手工艺人的创造,但是纵观代百年,缂丝从业者减少,缂丝技艺下滑,至新中国成立前夕,我国缂丝业已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新中国成立之后,在国家的重视下,苏州地区先后成立了缂丝刺绣小组、刺绣合作社,后又成立刺绣研究所,缂丝技艺得到了恢复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90年代中期,除了日本商家向苏州市区以及吴县地区的中国缂丝厂大量定购和服腰带和高档袈裟,缂丝还多次作为国礼赠送给欧美地区各国领导人,这些都给中国缂丝业带来发展繁荣的动力。但90年代以后,国外市场动荡,外贸订单下降,缂丝产业又面临着萎缩。如今,即使是缂丝技艺传承人较为集中的苏杭地区,知道缂丝的普通百姓也较少。目前国内缂丝技艺能较好传承下来的都是一些以缂丝作为家传事业的家族,业内缂丝的两大流派主要是代表明清缂丝风格的“明缂丝”流派和推崇唐宋时期缂丝风格的“本缂丝”流派。

3、 “苏州缂丝”的历史传承

据史料记载,缂丝本是北方工艺,南宋时期,皇室南渡,也给南方带来新的手工艺。南方盛产的蚕丝,纤维长,强度高,弹好,为缂丝工匠所爱,逐渐成为缂丝艺术个表达的普遍材料。两宋时期的美学融合了道家、理学等理念,此时期的画作大多呈现出淡雅的墨色之风。受其影响,苏州缂丝大家在缂丝创作中,也体现了雅致疏淡的风格,同时还结合了活泼缤纷的吴地特色,摹缂出了不少名人书画精品,达到了“夺丹青之妙,分翰墨之长”,甚至“胜于原作”的境界。

南宋云间人(上海松江)朱克柔,以绘画缂丝见长,以女工行世,其缂丝技法尤其精湛,创造了“朱缂法”。此法善用深浅多色阶纬线,长短参差互用,以产生空间晕色的装饰效果。代表作《荷塘乳鸭图》红荷白鹭,翠鸟青石,互相呼应,荷花造型丰满流畅,白色荷瓣尖端染红,白鹭神情灵动,整体画面生动自然,色彩变化丰富。朱克柔运丝如用笔,其缂织织物往往画面古淡清雅,洗尽铅华,被当时的官宦乡绅,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宋徽宗赵佶也大为喜爱,在朱克柔缂丝作品《碧桃蝶雀图》上亲自题诗,曰:“雀踏花枝出素纨,曾闻人说刻丝难。要知应是宣和物,莫作寻常黹绣看”。

另一位缂丝大家为吴郡沈子蕃,他偏爱北宋画家崔白孤傲幽静的画风。沈子蕃的缂丝作品大多表现萧瑟的秋冬之景和寂静的山水之景。他的《山水图》,缭云之远山对临江之孤斋,江渚一片静,画中人或凭窗望秋或静坐桌前,岸边小舟静泊,桥上无人,画中的孤树立于风中,用色素淡,整体画面深远寂寥。沈子蕃的花鸟类缂丝织物画面具有宋代花鸟画写实沉静的风格,颜色古朴,生动传神。其传世佳作《花鸟图轴》,即素白地缂织桃花一枝,或含苞或怒放;两只珠颈斑鸠休憩枝头,一只缩脖畏寒,一只依偎取暖,神态逼真。

苏州缂丝的大发展是在明清两朝。明朝中叶前后,苏州地区丝织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丝织业发展更加迅速,吴地人民生活也更为富庶。成化年间的文人王绮在其《寓园杂记》中言:“凡上供锦衣、文具、花果、珍馐异奇之物,岁有所益……人愈巧而物产愈多。”其时苏州人文荟萃,吴门画派沈周、唐寅以及文徵明等人的佳作层出不穷。缂丝巧匠们以这些佳为创作素材,运用他们熟练而精巧的技艺,精心缂织,使之颜色鲜妍丰富,轻重适宜,深得吴画风韵。

明代吴门人吴圻缂织的《沈周蟠桃仙图轴》,上方沈周行书“囊中九转丹成,掌内千年桃熟。蓬莱昨夜醉如泥,白云扶向山中宿。”画面中人物表情传神惬意,衣着闲适;画面简洁,颜色利落;诗文书法遒劲,气势雄壮,极的原画精髓。

清代,苏州缂丝织物作为进贡物品之一,深得皇室贵胄的喜爱。清朝内务府黄册记载,每年苏州都要进贡缂丝若干,多时达到一二百件。这些进贡的缂丝织物除了用于袍褂、官服、补子、屏风、挂屏、围幔、桌帏、椅披、坐褥、靠垫、迎手、荷包、香袋、扇套和包首等实用品以外,还作为书画、诗文以及佛像等欣赏品,被收进皇家书房。此时期,苏州缂丝还创造了一种新技法,即缂绣混色法,将缂丝、刺绣和彩绘结合,进一步加强织物的装饰效果,丰富画面层次,提高艺术表现力。原藏于故宫的《缂丝加绣九阳消寒图轴》,就是缂绣混色法的典型代表作。

清末苏州蠡口有一缂丝巧匠,名叫沈金水。此人在光绪年间为慈禧太后缂织过袍服。1945年缂丝市场萎缩,缂丝生产在苏州逐渐萧条,沈金水只能以种田为生。1954年,沈金水加入“苏州市文联民间艺术刺绣生产小组”,从事缂丝研究工作,其作品《金地牡丹屏》,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

4、 缂丝的艰难求生

20世纪70年代,日本商家大量向中国缂丝厂定购和服腰带和高档袈裟,曾带来一时繁荣。但是,到了上世纪末本世纪初,因为日本和服在年轻女孩中已经不再流行和普遍,和服腰带的订单急剧减少,以致于江、浙两省的缂丝工厂倒闭得所剩无几,风光不再,存活下来的是那些以缂丝为家传事业的人。

5、 传承思考

后继乏人。和中国其他传统手工艺一样,缂丝业后继乏人,缂丝生产工具简单,但技艺复杂,易学难精,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对这样一种需要时间和耐心的工艺,很多年轻人是难以坚持的,而老一辈匠人对技艺孜孜不倦的精研、对技艺极限的挑战,以及随挑战成功而来的喜悦,很多年轻人也是不能体会的。

6 、传承途径

借鉴国内外弘扬和保护民族物质文化遗产的经验,依靠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力量,对现存缂丝文物进行深入调查、广泛收集和系统整理,建立相关档案馆、数据库和博物馆,利用文字、录像和多媒体等媒介,将有形的缂丝实物和无形的织造技艺进行全面的记录、总结和展示。比如在缂丝博物馆中,除了有精美的实物展览和有关缂丝历史渊源、艺术特色、工艺技法等详尽的介绍外,还应有缂丝织造的实地演示,引导鼓励参观者自己亲自体验缂丝织造过程。将缂丝工艺的静态陈列和动态表现结合起来,形象生动地向广大人民群众展示缂丝工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在艺术类高校中,大力支持和鼓励缂丝及其相关课题的研究和创新,让年轻人的艺术创作和古老的缂丝艺术相结合,重新发现沉淀在龙袍华服下的中国传统审美。

充分发挥缂丝工艺大师的传承作用,大力支持他们建立工作室和艺术坊,全方位地保护缂丝工艺,保存的资料不止于缂丝的工艺流程,还要记录缂丝大师们的口述工艺,也可以对老艺人一天或者一个月的工作和生活进行跟踪记录,让后人从实景中感受缂丝这一古老艺术的韵味。

关键词: 手工缂丝 历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