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新闻网-主流媒体,廊坊城市门户

皇史宬484年未遭火灾 整座建筑就是一座“砖石”房

2020-10-30 10:55:43 来源:科技日报

紫禁城古建筑的主要特点之一,即核心承重构件如立柱、檩枋、斗拱、梁架均为木材制作,砖砌的墙体仅起围护作用。木材的易燃性使得紫禁城古建筑在历史上多次发生火患,而聪明的古代工匠在长期的工程经验中总结出了一种防火建筑——石头房。石头房采用不易燃烧的石材代替建筑中的木质构件部分,建筑的外观则与其它建筑无异。在古建筑领域,每四根立柱围成的空间称作“一间房”。紫禁城里的石头房一般有两种做法形式:一种是一座建筑中的某个单独房间做成石头房形式,以防止火势蔓延危及其它房间;另一种即整座建筑采用砖石砌筑而成,以产生整体隔火效果。

对于单间石头房而言,其做法特点为:在一座房间数量较多的建筑中,选取特定的房间进行隔火设计,即该房间墙体之上的构件外观与其它建筑无异,但材料却是用的石材。后三宫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的两侧有四间房即为此做法。这四间房分别位于凤彩门、龙光门、增瑞门、永祥门四座门廊的南侧。每间房的北墙即为门廊的南墙,且南北向长约1.6米,东西宽约7.7米,建筑做法完全一样。网上有传言认为这四间石头房分别位于“凤彩门、龙光门、基化门、端则门”南侧,笔者经过现场调查、实测,发现该说法并不正确。

以凤彩门南侧的石头房为例来具体说明建筑做法。勘查发现,这间石头房可谓“实心房”,因为其四面均为墙体,墙体内部则填满碎砖。墙体之上的外部用石材雕刻出柱头、梁头、斗拱等木构件的形状,并饰以油漆彩画,使之外观与其它房间完全一样,墙体正上方则用砖砌筑成拱高约1.5米的圆拱砖券(其它房间是木质梁架做法),砖券之上的屋顶做法又与其它房间相同,使得整座建筑的瓦顶呈现统一的外观样式。由于整间房并无木材,因而不易着火。另外,在长时间自然因素的作用下,部分构件表面的漆皮掉落,可以很清楚地看到暴露的石材。

分析认为,上述石头房的建造与清嘉庆二年(1797)后三宫之乾清宫、交泰殿火灾密切相关。坤宁宫之所以免于火灾,主要原因在于当时为初冬时期,虽然有大风,但风向为西北风。另外在火灾前,乾清宫有木质斜廊直接通向凤彩门、龙光门,坤宁宫也有木质斜廊直接通向增瑞门、永祥门,上述木质斜廊是后三宫火灾沿着东西向蔓延的主要原因。火灾后的复建工程中,在上述位置的南侧增设石头防火房,有利于避免类似问题。

建筑整体为石头房的典型代表是皇史宬正殿。皇史宬正殿位于紫禁城东华门以南约500米处、今南池子大街136号,建于明嘉靖十五年(1536),是紫禁城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从防火角度来讲,皇史宬正殿的整座建筑全部采用了防火材料。其中,建筑的底部为石质的基座,基座之上为砖砌的墙体,而墙体之上外露的立柱、檩枋、斗拱、望板、椽子、匾额等构件全部由石材雕刻而成,且外表饰以彩画,与普通宫殿建筑木质构件外观无异,很难发现这些均为石材制作。此外,建筑南墙上开设了五座券洞,每座券洞的大门均由石材制作;建筑的东墙和西墙正中各开设了一扇窗户,窗户的窗框与菱花纹亦是由石材雕刻而成。由此可知,整座建筑就是一座“砖石”房,建筑本身几乎是不可能着火的。

皇史宬正殿的建筑设计也有利于隔火。建筑坐落在1.5米高的石质基座之上,上部外露出的柱架给人感觉是面宽九间、进深五间的表象,而殿内实际仅为一个大通间,既没有柱,也没有梁。殿内的四周是平均厚度约为5米的砖墙,可产生很好的隔火(热)效果;殿内的顶部为砖砌的圆拱,可阻隔顶部传来的火势;殿内地面之上为1.4米高石台,石台之上为150余个金匮(柜),匮内存放的正是皇家档案。金匮为鎏金雕龙铜皮包樟木芯做法,闭合后可对档案进行防火保护。这种石头房的建筑整体做法,使得皇史宬自建成至今的484年里,从未遭受过火患。(作者系故宫博物院研究馆员周 乾)

关键词: 皇史宬 未遭火灾